孔乙己的长衫

2023.04.24

二月末、三月初,毕业生开始找工作,很多网友感叹自己成了“现代版孔乙己”,说学历让自己穿上了孔乙己的长衫,不甘心做廉价简单的工作,但又找不到体面的工作。

2月25日,#孔乙己文学#上了微博热搜,其中最热的话题文案是:

“初读不知书中意,回首已是书中人。高中时在地理答卷上写下:丰富的廉价劳动力。哪曾想现在的自己,也是语文课本上“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”。从前嘲笑范进中举太夸张,现在的自己一路拼上大学,却只能回到底层从事低收入,十七八岁的自己年少无知,在路上捡到了一支真枪,扣下扳机也没有人受伤,却正中了三十多岁的自己。”

“学历不但是敲门砖,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,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。”

“如果没有读过书,我一定心甘情愿地去工厂里拧螺丝,可是没有如果。”

“读书让你不满足于现状,但又无力改变现状。”

“年少不懂孔乙己,读懂已是书中人。”

3月16日,央视网发表评论《正视“孔乙己文学”背后的焦虑》。有这样两段话:

在情绪图谱中,“焦虑—羞耻—绝望”是一个闭环。全社会应该协同发力,协助他们走出暂时的困境,走上“焦虑—勇气—希望”的正循环道路。”

“学历的价值,只有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。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,不是因为读过书,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,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,当代有志青年绝不会被困在长衫中。”

鲁迅的原文里,孔乙己的确是一位除了读书写字没其他本事的人,是可笑的,也是可怜的。“穿长衫”却生活窘迫“站着喝酒”,长衫是他作为文人的清高,也是他挣脱不了的枷锁,可能这个知识分子形象,击中了少部分当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。但我们不能忽视小说中的一个真相:酿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,文中写得明明白白——“好喝懒做”“总是偷”。所谓的“孔乙己文学”,是对安分守己寒窗苦读年轻人莫须有的侮辱,并不是每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内心都住着一个自甘堕落的孔乙己。

作为求职者不管是低学历还是高学历,都要经过市场历练,不能因找工作难而不愿踏入社会,因恐惧“内卷”而选择“躺平”。只要出来工作,不管干什么,都无贵贱之分,何谈“如果没有读过书,我一定心甘情愿地去工厂里拧螺丝,可是没有如果”?更何谈“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,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”?

不管身处怎样的时代环境,一个人总会遇到困难,但面对困难是放松要求、绕道而行,是自暴自弃、直接“躺平”,还是迎难而上、战胜自我,考验着每个年轻人抉择的勇气和坚持的毅力。我们只有脱掉了思想上的“长衫”,才能真正跑起来,真正矢志接力奋斗,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更加美好的生活!

这篇社论最敏感的一点,是把受教育青年的就业困境归结为“偷”和“好吃懒做”,激怒了读者。有人在评论区质问,作者是否愿意放弃现在的职位,做一个环卫工人。而最热门的转发评论是:“文章写尽太平事 不肯俯首见苍生”。

很多人已经意识到,央视网的视频,和共青团的评论有共同的意识形态背景,典型评论:

“一边推崇高学历,一边批评读书人放不下身段。一边提高门槛内卷,一边嘲笑小镇做题家。新闻媒体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趾高气扬了。”

这就是3月份两起群众文化批判事件的经过。两起事件的共同点,是年轻人不想拿着低薪去干拉车,扫地,打螺丝一类蓝领劳动。当然,如果真的是急着用钱养家,年轻人也会先勉强接受工作,赚钱吃饭。但无论如何,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不喜欢主流媒体对这些简单工作发出空洞的赞美。

不喜欢简单廉价的蓝领工作,不想肌肉劳动赚钱。这种选择很正常,我现在能回忆起来的最早几本国产童话书,都是80年代初的官方出版物,往往会在开头有一个故事,嘲笑那些不读书、不学习,只想靠肌肉劳动简单赚钱的人。而童话的结尾往往会有说教,告诉儿童读者,到了21世纪,这些不包含复杂技术的肌肉劳动毫无价值,都会被机器取代,年轻人绝对不能当那个被取代的人。

现在21世纪已经开始几十年了,很多年轻人发现,社会上还有很多靠肌肉和熟练度赚钱的工作,而且主流媒体还在努力赞美这种工作。几十年来教育灌输的进步思想,和主流媒体在生产力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双重保守对撞,就形成了今年的两起自发文化批判事件。

所以,这起事件都要归结到一个现实矛盾,就是为什么年轻人还要靠肌肉工作?为什么没有足够多的体面白领工作?最直观的回答是“机器太少了,所以要用肌肉干活”。

我具体解释一下,所谓白领工作,包含了两个诉求:

工作性质方面,是要做技术和管理岗位。

收入方面,要和普通蓝领工资拉开差距。

期待做管理岗位获得高薪,意思是要拥有超出普通人的资源分配权力。而期待做技术工作获得高薪,就是控制更多的机器替代人力搞生产,用高生产率换来高薪。

这两个发展方向,显然分配资源的管理岗位不可能人人都做。因为有人当人上人,就得有更多人被踩在脚下。所以,通过增加管理岗位缓解社会压力,只能在受教育年轻人稀缺的时代缓解就业问题,一旦教育普及就不行了。

靠谱的方案是技术方向,让年轻人可以操纵更多的机器,每个人都控制有独特性的机器,取代所有低效率的体力工人,生产足够多的财富,然后才可能有高薪。

这样分析下来,我们的社会缺的是三种东西:

首先缺足够多的工作机器;

其次机器的种类不够多,分工不够明确;

最后,简单劳动力缺乏用机器的训练。

所以主流媒体要回头赞美简单劳动,希望年轻人安心。

第一工业大国缺机器,最简单粗暴的理由,是没人住的房子造得太多了,没有交通流的路桥太多了,没有人气的新区太多了。造机器需要钢铁,造空置房子和没人走的大桥也需要钢铁,一个多了,另一个就必然会少。

当然有些机器不是钢铁造的,但造房子也不仅仅是引用钢铁,我的意思是,投资都用来造空房子、制造空荡荡的街道,制造纯粹做景观的港珠澳大桥,制造中西部省份那些没人去的文旅项目,整个社会一定就会缺乏搞生产的机器。

这说明中国的投资导向出了问题,上一阶段积累的财富,有很大一部分变成了投机筹码、政绩象征,不能变成当前年轻人的生产工具,不能提高他们的生产率,不能把他们融入高效分工,所以年轻人很不满意。这时候再劝年轻人回去干体力劳动,他们就更不满意了,要求浪费了发展潜力的人出来给个交代。

投资的本质是扩大生产,中国搞了这么多不促进下一阶段生产的投资,显然是制定经济政策的群体有问题。投资的时候,都挑简单的干,都希望自己是快速拉网格修路建开发区的那个人,都希望别人是搞研发、开企业、冒风险搞生产给自己交税的人。而到了收税的时候,更是都挑容易的方案做,都不想得罪人,都想把房产税这一类问题扔给后人,自己选择再炒一块地卖掉,过了眼前的任期就完事。

所以,我们的财富和钢铁积累在无效投资项目上,浪费了年轻人的发展机会。新建街道公路本来可以跑高效的物流系统,但因为资金都被拿去修路搞房地产,没人去承担有风险的生产研发任务,导致这些新区没有容纳足够的高效企业,只能是十年前的棒棒军继续在马路上晒肌肉,成为低效生产的代表。

一旦到了这一步,年轻人不能得到足够的机器工具,不能通过技术路线当白领,就只能追求另一种白领路线,希望考公务员,获得更多的资源分配权,最起码可以给自己一份安全感。这实际上就是孔乙己考秀才的路线,考不上当然要自嘲。

但自嘲说明年轻人还是想考公,想考公就得说服自己公务员是一个神圣的职业,证明公务员的群体决策是正确的。这就无形中把所有决策都套上了光环,无论修多少了没人走的马路,炒了多少没人的三线地产,大方向都不能质疑。所以我们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被文化锁死了,年轻人一边自嘲孔乙己,一边去努力考公务员,维护公务员群体,最后导致有效生产的工具减少,技术岗位越来越稀缺。如果不打破这个循环,明年、后年、2030年,我们还得在现实中套孔乙己的模型。

要解决这个方案,年轻人首先要搞清楚孔乙己错在哪。他错,就错在只有自己的梦想,没有全社会的梦想。孔乙己面对自己的困境,解决方案只有读书考试一条路。拿到秀才功名,就可以领县学的补贴,就有体面的社会地位。但这个出路不可能是所有读书人的出路,清朝考秀才的通过率是3-5%,一个孔乙己实现梦想,就有几十个写字漂亮的读书人永远是孔乙己。这和现在拉美国家也没什么区别,人家踢足球,我们考公务员,都用虚幻的上岸可能性给整个社会打麻醉剂。

如果我们像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那样,政府放开了扩招,国企也放开了扩招,人人都上岸,人人都有铁饭碗,最后只能大下岗,把铁饭碗变成泥饭碗,还是人人都是孔乙己。所以当务之急是在文化上理解孔乙己,批判全民考公的“上岸”精神。

理解孔乙己,批判孔乙己,下一个问题是不当孔乙己怎么办。这个问题,辛亥革命和鲁迅已经做出了初步回答——我们必须当现代公民。公民要充分了解社会运行规律,要参与社会管理,要敢于说出中学课本《曹刿论战》那句话“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”。所以,我希望年轻人要平视那些考公上岸的同龄人,要把那些貌似百里挑一的处级,厅级干部看做普通人。他们是普通人,就一定有自己的小算盘,就一定会平时摸鱼。如果没有合理的监督,他们一定会为了应付上级考核指标而做无效投资,最后把本来可以造机器、扩大生产的的钢铁都变成空置房的钢筋,锁死所有人的机会。

公务员制度必须改革,必须有进有出,定期考核,有不可忽视的降级和淘汰机制。这样在文化上摧毁考公上岸的梦想,在管理上让公务员也分享产业升级的压力,整个社会才有未来。年轻人才能把西部那些烂尾奇观里面的钢筋抽出来,变成可以搞生产的高效机器,支撑自己体面的技术工作。

3月20日,胡锡进也来谈孔乙己文学,有两段话说的特别好,请静静读一下:

老胡认为,社会的首要任务不是帮助年轻人“端正对劳动的认识”,而是竭尽努力创造更多工作,尤其是创造更多年轻人喜欢干、收入又相对理想的工作,从根本上缓解就业之难。

科技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根本,但科技创新的基础又来自于日常各领域创新逻辑的积累效应,形成厚积薄发。科技创新是“内力”的结果,而培育更加强大的“内力”,就要认真消除每一个薄弱点,促进整个肌体的健壮。

老胡的话,总是大方向正确,具体落实下来缺乏细节,所以我前面用了十分钟时间具体解释全社会缺机器的问题。

回到那个棒棒军拉车的视频,我注意到,大多数人无论是尊重事实,还是过度理解了视频剪辑的用意,主要的关注点都是肌肉和豪车的对比,认为这是社会的主要矛盾。

关注豪车当然有一定的正确性,因为这说明富裕阶层有了钱,拥有了对钢铁的支配权之后,没有进行有效的投资,没有把资产变成新型机器,而是变成了自己消费的奢侈品。这种操作的确会减少高效生产岗位,增加就业压力。简单地说,腐化的资产阶级会浪费发展机会。

但就中国现状而言,仅仅关注奢侈消费和简单劳动的对立是不够的,我们必须认识到,社会最基础、最重要的权力,不是消费,而是投资。保时捷跑车多了,会减少体面的技术工作岗位。而政绩性投资,投机性投资多了,更会减少成千上万的岗位。我们作为无产阶级,讨论社会问题的时候,如果希望自己的讨论有意义,就必须把投资当成社会讨论的核心内容。

要考虑投资方向,普通公民就必须花一定的时间去学习投资的基本逻辑,付出一定的代价去监督社会投资,而不仅仅是用情绪去抱怨。这样的无产阶级,这样的现代公民才能联合起来,拥有更好的生活。

共产主义有三大特征:一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,消费资料按需分配。二、社会关系高度和谐,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。三、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,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。

这三大特征相互独立且相互促进,并且具有一定的历史相对独立性。也就是说,这三大特征并不是同步的,可能在某个时间点物质相对丰富,但道德水平相对低下,比如现在。也有可能在某个时间点物质相对短缺,但道德水平极高,比如上世纪某个阶段。很多关于共产主义的讨论都集中在前两大特征,很少有人去关注第三特征。因为大多数的情况下,第三特征随着前二特征变化而变化,当前两特征进步,第三特征自然而然也随之进步。个人认为第三特种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。在中学的时候,老师曾问过我一个问题,如果现在有一个机会,让你当国家主席,你敢当吗。因为当时对很多事物都没有概念,所以我说了我敢。如今我再回答这个问题,我不敢了,我觉得我不具备这个能力。能力与权力不相匹配,会对整个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失。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,我很害怕犯错,我会想以我的能力到底配不配做这项工作。但我也会想,人难免会犯错,如果我错了,那么请批评我,我会去改正。如果我真的没有这个能力,那我可以去学习或者让给能人。只不过很可惜,我们已经失去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。正因如此,我的思想达到第三特征,但我的行为却无法达到第三特征。在共产主义的设想中,劳动不是一种谋生手段,而是一种需求。每个人都要自发的劳动,或者说是为其他人做贡献。如果没有劳动或者做贡献,会自觉地在精神上自我批判以及在物质上惩罚自己。但在今天的社会,劳动是一种被鄙夷的行为。或许这也是孔乙己难以脱下长衫的原因之一。许多人认为全面自由的发展是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。比如说现在很难实现的,去清华北大读书,去做高级干部,等等。但事实恰恰相反,全面自由发展代表的是,我可以不去做什么。我想,比起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我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才是大家想要的吧。比如说,我想不社交就不社交,我想不结婚就不结婚,我想不生孩子就不生孩子。想做什么,都完全不必顾外人的看法。也没有人会觉得你怎样怎样。只有到了这个阶段,已经没有人在乎孔乙己的长衫了,孔乙己穿不穿长衫也没有所谓了。

暂无评论

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


				
上一篇
下一篇